查看原文
其他

长城对内外两侧的意外影响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2-08-10
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

书生陆贾老是唠唠叨叨地对汉高祖刘邦说《诗经》《尚书》如何如何好,意思就是让刘邦多读书。有一次把刘邦说烦了,这位皇帝破口大骂:乃公居马上而得之,安事《诗》《书》!

 

这话看起来文绉绉的,其实是个粗口,翻译成白话就是:你爷爷我的天下是打出来的,干嘛要读书!刘邦可真是个大老粗。

 

虽然是个大老粗,但刘邦能得天下,的确是舍生忘死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。说到打仗,刘邦是个专家和高手。但是,刘邦这个战争专家,却在匈奴人面前栽了个大跟头。

 

那就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山之围。关于这一仗的过程和细节,很多人都熟悉,这里就不重复了。这里要说的是,为什么刘邦亲率大军却打不过匈奴?

 

公元前200年是汉高祖七年,也就是说,楚汉战争刚刚过去没几年。击败霸王项羽的那些雄兵悍将都在。为什么几年后这些人就打不过匈奴了呢?

 

要知道,作为生活在草原大漠的游牧民族,匈奴人的生活条件比农耕区要艰苦得多,能繁衍的人口很少。匈奴国人口最多时,也不过百万。而汉朝虽然经过秦末战争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人口至少有一千多万。双方实力对比很悬殊。

 

刘邦及汉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有二。

 


一是匈奴人并不像后世的蒙古、满清那样,打算进军中原争天下。如果匈奴人真要想消灭汉军和刘邦,把汉朝来个取而代之,刘邦他们就会拼死反抗。其实,当时汉军主力在外围。真要逼急了,主力部队不顾一切冲进来,里应外合,到底谁赢谁输,很难说。

 

匈奴人想要的是钱。他们南下,是来劫掠的,没有更多的想法。与其说是军事行动,不如说是强盗行径。陈平洞察这一切,于是献计,重金收买贿赂单于身边人。匈奴人也就就坡下驴收兵了——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。

 

另一个原因就是匈奴人的战马优势。汉朝初建时,尤其缺乏军马。皇帝都找不到四匹同颜色的马拉车。宰相只能坐牛车。而匈奴人的马匹很充裕,甚至一名士兵有两三匹马,来回倒着骑,机动性很强。

 

冷兵器时代,骑兵相比步兵有很大优势。战马的速度、力量、冲击力都远远超过人。面对匈奴人的骑兵,中原步兵可说处处被动,很难对抗。

 

但骑兵也有骑兵的弱点。这个弱点,在白登山之围中也有所表现。刘邦在白登山被围困了七天,差点给饿死。而此役匈奴人据说动员了四十万大军。发现了什么问题么?四十万人居然攻不下白登山这个小地方。

 

这就是骑兵的弱点——不善于攻城。

 


骑兵的各种机动性优势,到了城池面前就都没用了,只能勒马停住了。而且,攻城要用各种器械,云梯之类。骑兵来去如风,除了随手的武器,顶多带一些弓箭。攻城器械,匈奴骑兵是没有的。马的体力再好,也窜不上高高的城墙。所以,面对城池,尤其是城墙坚固的城池,匈奴人一筹莫展。

 

汉人和匈奴人来来往往打打杀杀那么多年,对匈奴人的优势弱点,他们可比我们这些后人看得更清楚。

 

“北狄悍愚,同于禽兽,所长者野战,所短者攻城。若以狄之所短,夺其所长,则虽众不能成患,虽来不能内逼”。

 

建长城,正是对症下药,针对匈奴人的弱点,同时充分发挥汉人基建狂魔的优势,把机动战变为阵地战。面对连绵不断的长城,匈奴人确实确实被制住了。他们的军事优势被大大削弱了。

 

对长城,匈奴人是又恨又怕。汉武帝时,有一次,匈奴人抓住机会,打了进来,不但大肆劫掠一番,撤退时还不辞辛苦,特意拆了很多长城。到今天还能看到那段被夷为平地的长城遗迹,人为破坏痕迹明显,作案者显然就是当年那些匈奴人。

 

但是,老子曰: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长城在削弱匈奴军事优势,严密保护农耕区安全的同时,也在无意中给农耕区造成了新的安全威胁。要不怎么说辩证法重要呢。凡事啊,影响都是多方面的。看历史,切忌一根筋。

 

长城建起来以后,对匈奴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。军事优势被削弱,只是一部分,还有其他方面。

 


上一篇文章说了,长城其实是修建在农牧过渡带中,而且,修长城时,是尽量往北修,其实是汉人借机抢地盘。秦汉的长城位于明长城往北很远的地方,往往到了内蒙古甚至外蒙古。那些可耕可牧的地方,长城一修,大部分给划到农耕区里了。

 

游牧民族平时当然是游牧,走来走去的,但草原大漠经常闹灾,白毛风大旱灾啥的。遇到自然灾害,就没法游牧了,就得想法躲灾避难。没有长城,游牧人可以暂时南下进入过渡带,在这里打猎采集甚至来点儿简单耕作。有了长城,“避险地”没了。本来游牧的日子就艰难,这下更难了。

 

阴山南麓就是这种地方。所以,阴山对匈奴人特别重要。匈奴人可以在这里打猎采集,补充食物。山里的木材可以用来制作弓箭、马车等等。考古学家在阴山发现很多打猎题材的岩画,可知这里是游牧人的传统生活区之一。

 

汉武帝时,汉朝军队占据了河西地区,然后建了长城,切断了匈奴人的“右臂”。丢了阴山,匈奴人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。古籍记载,丢了阴山之后,匈奴人每从那里经过,都要大哭一场。

 

长城还给匈奴人出了另一道大难题。

 

游牧经济不具有独立性,必须以某种方式从农耕区得到“补给”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,区别只在于“补给”的具体方式。匈奴人直接动手来抢,是主要方式。

 

以往,这种抢,基本都是十几人、几十人顶多上百人的小型骑兵队伍。冲进村庄,抢掠劫杀一番。汉人军队不可能及时赶到。匈奴骑兵小部队充分发挥机动性强的特点,抢了就跑,回家分赃去了。

 

这些小型劫掠,史书不会记载,其实,是长城修建以前北方的常事,数量众多且频发。这些地方的农人,深受其害。这正是后来汉人拼命也要把长城建起来的原因。长城的建立,绝不是当代某些二流子文人所说,是皇帝的心血来潮或者好大喜功。建长城保平安,是当时农耕社会的共识。

 

等到长城一建起来,匈奴人就有大难题了。

 


几十上百人的小型骑兵部队,无论如何也攻不破长城。叫上哥儿几个,牵马出去一趟就抢回金帛女子,这个好“生意”从此做不成了。再要想南下劫掠发横财,就必须组织大部队,准备打大仗了。

 

虽然骑兵有这个那个的优势,匈奴人看起来也很彪悍,但真要组织大部队南下打仗,他们也焦虑紧张。这可是个大赌,风险极高。汉人军队和长城,都不好惹。一旦打败,那可不仅仅是死人而已,而是有灭族之忧。

 

别忘了,游牧部落之间,是互相盯着的。一旦某部族某部落因为战败遭受重大损失,实力大减,其他部族部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来,撕碎他们,吞并他们,把他们的男子都杀光,把他们的金帛女子变成自己的。

 

草原游牧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无情。这地方,容不下多少脉脉温情。大家都是在生死线上挣扎,必须有“狼性”。

 

而且,草原地区,人口稀少,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资源。因为损失的人口很难弥补,稍为大一些的人口损失,游牧民族都难以承受——在草原游牧的生活中,养活养大一个孩子,太难了。

 

可见,长城大大恶化了匈奴人的生活处境,让他们面临极大的难题和困境。

 

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。对,正是这种极大的困境,刺激和激发了匈奴人政治组织的快速成长。他们必须拼命挣扎,找到出路,否则就会从此消失在历史中。而匈奴人经过拼死努力,果然找到了“长城时代”的出路。

 

那就是建立起强大的草原帝国。

 


灭亡西周的犬戎,在西南地区的羌人,没有匈奴人面前的巨大难题,所以,长期停留在部落部族的小团体状态。而匈奴人因为面临长城提出来的巨大难题,不得不结束“百有余戎”的分散状态,开始了大整合。

 

有人曾经提出一个问题:春秋战国时代,秦赵燕这样诸侯国,都能轻松打败游牧民族,甚至打得他们屁滚尿流一败涂地——“西戎八国服于秦”,赵武灵王也是一代雄主,横冲直撞追着游牧人打。可是,到了统一的秦汉帝国,为什么中原王朝反而打不过匈奴,经常吃败仗呢?

 

他们给出的解释是:秦赵燕这样的诸侯国,虽然绝对力量比统一大帝国小得多,但他们是在“为自己而战”,保卫自己的村庄和妻子儿女,所以斗志十足,战斗力爆表。可到了统一大帝国啊,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军队民夫,大家都是去远方稀里糊涂地打仗,不知为何而打,不知为谁而打,当然就没什么斗志了。看来,统一不好,还是诸侯小国好。

 

深入理解匈奴那边发生的事情,就知道上面那个解释是胡扯。

 

真实的历史是:秦汉以前,中原都是小国,对匈奴人的压力不大,匈奴人的“应激反应”也就不强烈。所以,那时的匈奴,没有大型国家。草原帝国的兴起,和中原大帝国的统一,基本同步。原因就在于,中原这边强大了,对草原游牧的压力大了。草原游牧人要想应对,也得有自己的帝国。

 

两大帝国分别出现以后,第一次对撞,就发生在秦汉时期。先是强大的秦帝国接着“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”,把匈奴人打得稀里哗啦。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,占据河套至阴山的大片地区,随后修长城设郡县。这时候,匈奴人可谓身处至暗。

 

但随后,中原发生了内乱。秦二世而亡,天下大乱,楚汉相争。中原王朝暂时无力北顾。匈奴人趁机迅速发展壮大。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,统一了匈奴各部。草原帝国崛起了。而这个草原帝国的威力,让刘邦给遭遇了。他老人家因此被人围困了七天,担惊受怕,印象深刻啊。

 

从那以后,就开启了草原游牧、中原农耕两大区域两千多年的相爱相杀史。而草原帝国的出现和壮大,长城客观上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 

本来是为了保卫农耕区安全的长城,反而刺激草原游牧区成为更强大、更可怕的敌人。这就是长城在历史中的多元影响。


真实的历史,比看上去的,要复杂得多啊。 

 

接下来就是连绵百年的汉匈战争史了。那里面的曲折和故事,也有很多。以后再说吧。



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从蒋介石三次“押宝外交”的失败谈国家治理的格局

死胡同里的台湾,没有未来的台湾

台湾走到今天,祸起李登辉

博士并非越多越好 ——台湾教育的前车之鉴

你不知道的台湾事

资本的异化 ——金融贼的祸国之道

为什么西方的“政党轮流坐庄”在中国行不通?

再论为什么要解放台湾

中国历史的深层规律 ——曹丕的焦虑

从一件小事看周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

原子弹确实有用

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看更多精彩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